12月10日,村民在合作社做刺繡。李冰妍攝
在千陽縣南寨鎮,過去流傳著“刀子斧頭閆家村”的說法,是說新中國成立前,閆家村習武之風頗為濃厚,村民喜好舞動大刀、斧頭甚至是各種農具,來保護自己的財產和安全。然而,刀子斧頭并不能為村民帶來好生活,反而是一根細細的繡花針,讓閆家村的文化旅游產業蓬勃發展,村民收入不斷提高。
近日,記者在閆家村看到,這里處處都充滿著刺繡文化元素。道路兩旁是刺繡圖案的景觀小品,扶貧大舞臺的背景墻上,滿是寓意吉祥的刺繡圖案。村委會正對面的一座二層小樓上,“中國民間藝術刺繡之鄉”幾個大字格外醒目。
二層小樓旁邊,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院與月牙形的澇池相鄰,院門上的牌匾上,刻著“西秦刺繡坊”幾個大字。院子分為三進,第一進兩側各有一個刺繡專業合作社,第二進的展廳中,則用泥塑等形式展現著刺繡的發展歷史,第三進采用現今各大景區中較為流行的場景還原模式,為游客展示原汁原味的西府大戶人家的擺設。
該村第一書記趙海平告訴記者,閆家村是西秦刺繡的發源地之一,這里的農村婦女用她們靈巧的雙手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,延續、傳承著西秦刺繡的制作技藝。2004年,南寨鎮被命名為“中國民間藝術刺繡之鄉”。脫貧攻堅戰打響后,村上成立刺繡工藝品專業合作社,號召村上有一技之長的婦女加入,在為家庭增收的同時,也帶動了周邊貧困群眾。
閆家村5組村民李銀惠從1982年開始學習刺繡,之前與別人合作成立合作社,依靠手中的針線給自己帶來好生活。2014年時,她自己成立了專業合作社,去年,她的合作社銷售收入達到64萬元。
趙海平說,今年新建的西秦刺繡坊和民宿都已完工,今后村上將進一步做大文旅產業,繼續打造刺繡品牌,持續增加村民收入。(寶雞日報記者 張家旗 姚婷)
寶雞新聞網最新原創作品:
編輯:王可
【原創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