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聯網風口上的社區團購近日站在了輿論的風口。不僅如此,在產業及資本層面也引發了不小的反應。一時間,社區團購最終會不會“一地雞毛”的討論聲不絕于耳。
目前,社區團購仍處在早期階段,在補貼的誘惑下,其“預售+次日達+自提”的模式是不是真需求還有待驗證。需要警惕的是,部分玩家借社區團購這一概念向資本市場講述了一個“生動故事”,并無心戀戰,等補貼戰難以維持,最后只能留給供應商、小攤販、消費者“一地雞毛”。
更需要警惕的是,社區團購再次演化為一兩家巨頭的壟斷游戲,“吃人家的終究要吐出來”,最后讓供應商和消費者“困”在模式里,反被平臺“薅了一把羊毛”。
回頭看,社區團購,這個因疫情“吹又生”的買菜模式,實際上是由于互聯網巨頭進入再次成為焦點的。換句話說,一些用戶的社區團購新需求并非來源于實際生活的需要,而是被互聯網巨頭們刺激倒逼出來的。
有人形容,資金入場、重金補貼、大舉招人,互聯網巨頭們親自下場“搶菜”的畫面,像極了每一次風口到來的前夜?,F階段,補貼是推動社區團購開疆擴土的有力武器,這一招術對這些靠補貼起家的互聯網公司來說并不陌生,甚至稱得上駕輕就熟。
但社區團購并非只是流量生意,而是對供應鏈資源、精細化運作提出了更高要求,這些能力的沉淀又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,這就注定了社區團購是更為殘酷嚴格的消耗戰。在財務報表及投資人的壓力下,玩家們的“補貼大旗”能扛多久?補貼停止后,用戶黏性、團長積極性是否依然存在?
不應忽視的是,補貼下的社區團購已開始顯現出受人爭議的一面。近日,多家糧油商發文抵制社區團購平臺補貼賣低價,原因是社區團購平臺低價銷售沖擊超市客戶,糧油商收到大量超市類代理商的投訴甚至要求退貨。而另一個較大的爭議是,社區團購是否奪走了小攤販們的生計。雖然我們不應秉持道德化、靜態視角看問題,但互聯網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知顯然有待于提高。
據了解,目前社區團購主要玩家已在北京、上海開啟“地推模式”,全面進軍一線城市已提上日程。也有玩家表示,會加速在全國各地開城,提供服務。希望玩家們在追逐市場份額和單量的同時,創新業務模式,加大技術賦能,保證商品質量,不“薅羊毛”,更不“留一地雞毛”。
正如人民日報評論《“社區團購”爭議背后,是對互聯網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》所指出的那樣: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、幾斤水果的流量,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、未來的無限可能性,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。(中新經緯)
寶雞新聞網最新原創作品:
編輯:陳云哲
【原創】